美軍三代戰機裝備“軍團”紅外搜索系統傳感器吊艙
根據美國空軍空戰司令部消息,2月9日,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制、首先裝備美國空軍F-15C型戰斗機的AN/ASG-34“軍團”(Legion)紅外搜索系統吊艙,已經正式形成作戰能力,美國空軍將該型紅外搜索系統視為所謂的“游戲規則改變者”,認為該系統將賦予美國空軍現役的第三代戰斗機以探測、打擊對手第四代戰斗機的能力。
“軍團”吊艙的性能確實值得稱道,但并不意味著它就能夠具備打擊隱身戰斗機。畢竟,從設計原理上來說,“軍團”吊艙的原理并沒有超過蘇-27戰機裝備的光電雷達,依然是通過探測空中目標的紅外特征,對對手的目標實施標定,達成空中態勢感知;這種系統在各主要軍事強國空軍中并不少見,除了俄羅斯空軍,比如法國空軍“陣風”戰斗機上裝備的FSO前扇區光學系統,其實就是一個高度整合的、性能與“軍團”吊艙類似的光電探測設備。
當然,“軍團”吊艙也是有自己的獨門絕技的,根據去年九月美國空軍測試“軍團”吊艙的情況,美國空軍似乎使用“軍團”吊艙完成了一次AIM-120中距制導空對空導彈的發射。在發射前,美軍首先使用“軍團”吊艙對在空目標進行了單站點多批次數據采集,結合智能圖像識別算法等技術,估算出目標與本機的方位角和距離,并同時解算出目標與本機的運動關系,從而生成火控數據,成功引導AIM-120導彈命中了目標。這意味著,相比俄羅斯空天軍蘇-27戰機裝備的只能測向、不能測距,或者測距距離較遠、測距精度不足的老式光電雷達,美軍的“軍團”吊艙要領先一代,具備了在中距離上靜默攻擊的能力。
雖然從美國空軍的測試結果看,美國空軍對“軍團”吊艙不吝溢美之詞,一會兒說它是“規則改變者”,一會兒說它能打擊隱身戰斗機,但是大伊萬認為,以“軍團”吊艙目前的性能,能打擊隱身戰斗機明顯有點過了:一是按照美國空軍自己的計算,認為在天氣條件良好,測試條件有利的試驗場條件下,“軍團”吊艙發現低可探測目標的距離也就20到30海里,這一數據相比典型的平面縫隙陣火控雷達要好一點,但是跟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其實也就是個旗鼓相當的數據,唯一的優勢是可以不需要向外散逸電磁波,不會被對手的ESM系統反定位,可以做到隱蔽攻擊。
二是美國空軍去年九月份測試“軍團”吊艙的情況,盡管“軍團”吊艙能夠形成火控數據,但AIM-120導彈在發射后,依然需要使用火控雷達對目標實施照射,并使用連續波照射器或數據鏈對導彈進行中段修正。這意味著,“軍團”吊艙的超視距攻擊,其實是一種“偽”超視距靜默攻擊,因為它還需要雷達“看”到目標,這將給該型吊艙的使用,帶來比較大的障礙。“軍團”吊艙的存在,充其量標志著美國空軍在經過十幾年的兜兜轉轉后,終于想明白開始裝備光電雷達了,但是該型無源紅外探測系統要真的能給隱身戰機造成威脅,起碼要確保態勢感知范圍擴展到50甚至60海里,而這,目前還沒有任何光電、紅外探測系統能夠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