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2021-09-13
韋克威科技
戰機被導彈鎖定后,有多大幾率逃生?
1959年10月7日,解放軍空軍地空導彈部隊的蘇制S-75/薩姆-2地空導彈系統,在北京通縣擊落了一架臺空軍的美制RB-57D高空偵察機,飛行員王英欽跳傘時,身體被防空導彈破片切割成了好幾段。

在RB-57D高空偵察機距北京400~500千米時,S-75導彈系統進入戰斗準備;偵察機開始爬高,在距防空導彈營陣地100千米時,導彈營下達了準備發射導彈的命令;在偵察機距導彈營41千米時,導彈營發射了第一枚防空導彈;三枚導彈均擊中目標,這也是世界首例導彈擊落敵機的案例。而在一些空戰大片中,常常出現相反的場景:當戰機被敵人鎖定時,飛行員展示各種拉升、閃避的規避動作,成功躲避敵方導彈的追蹤,完成任務勝利返航。那么,在實際情況中,戰機能不能知道被鎖定了,被鎖定后逃脫的幾率又有多大呢?雖然肉眼無法看見雷達的波束,但可以想象一下:駕駛著小船在海面航行,燈塔在海上來回照,如果燈光聚成一個小光束,跟著船的航線,那就是被鎖定了。掃描模式下的雷達,波束很寬,不停360度轉圈,戰機上有雷達波的接收裝置,如果只是間隙性地收到雷達照射信號,說明雷達只是在尋找目標,即使發現了飛機也只是知道大概位置,如果此時飛機快速機動,脫離原來的區域,等雷達再轉過圈掃描剛才區域的時候就會撲空。如果轉過圈來還發現你在那里,雷達就會集中掃描戰機,不再盲目轉圈,這樣戰機上的雷達接收器不停收到雷達照射信號, 就知道雷達已經發現你了,自己被鎖定了。被鎖定后就是發射導彈了,導彈根據地面雷達提供的信息,先飛到目標附近區域,隨后打開導彈自身雷達,此時戰機會發現又多了一束雷達波,這就說明導彈已經離戰斗機不遠了。戰斗機是怎么知道自己被雷達鎖定,和來襲導彈的方位與距離呢?飛機上安裝有機載預警雷達,通過接收敵方導彈主動雷達鎖定信號,就可以分析出敵方導彈的相對方位,速度等。但這只適用于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導彈發動機工作時候會產生紅外線和紫外線,戰機也可以靠接收導彈的紅外紫外信號來預警。紫外告警設備在飛機上的安裝分為內裝和吊艙兩種形式,系統可自動連續工作,快速判明威脅并引導對抗措施,但當導彈發動機熄火時就容易丟失目標。紅外報警,靠探測來襲導彈尾焰或彈體與空氣快速摩擦加熱所產生的紅外輻射信號進行告警,相比紫外報警有全時段告警能力,但成本高昂、維護困難。戰機上還有數個小型雷達,對空域進行連續搜索掃描,能精確測量來襲導彈的速度、距離、角度等信息。但容易被電磁干擾,當有任務需要戰機保持無線電靜默時,則必須關閉雷達,就無法起到導彈來襲告警的作用了。另外,不同類型的雷達使用的頻率、波長、掃描方式是不同的,而且平時還有電子戰飛機出去收集情報,以收集其他軍隊的各型雷達數據。然后根據這個收集的數據,就可以做出雷達告警系統。現代空戰中,戰斗機一旦被導彈鎖定,擺脫追蹤只有兩個辦法:被動防御系統,是在導彈追擊的過程中拋撒“誘餌彈”,目前空空導彈主要有雷達制導和紅外制導兩種,所以對付雷達制導的導彈就投放箔條干擾彈,對付紅外制導的則投放紅外干擾彈,而先進的空空導彈的抗干擾能力特別強,很容易辨別真假目標,所以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性能更先進的拖曳式誘餌,無論從模擬程度,還是干擾的持續性都要優于箔條誘餌彈。殲10戰機6機編隊曾演習過齊射誘餌彈干擾戰術,有照片顯示轟-6打出一長串紅外誘餌彈,這是典型的“面積干擾紅外對抗”技術的特征。但一旦對手發射的導彈數量太多,被動防御系統將會失去作用,只要有一枚擊中,整個戰斗機都有可能報廢。至于戰術機動,就是電影中常見的躲避方式,可能在幾十年前比較有效。比如冷戰時期蘇聯的米格25,憑借超過3馬赫的速度和機動性,讓美國先進導彈都只能打空。但現在的導彈,速度大都比戰斗機快,只要在導彈有效射程范圍,戰斗機很難憑借速度擺脫導彈的追擊。拿地對空導彈舉例,它們的速度大都在4馬赫左右,而各國現役的戰斗機中,根本就沒有能夠達到這樣水平的,這意味著只要被導彈鎖定,這些戰斗機幾乎不會有太多反應時間。何況也不會只發射一枚,在多枚導彈的圍攻下,就算戰斗機機動性再強,它也無法做到以一敵眾。好萊塢電影《深入敵后》中,主角駕駛的F18戰斗機和對手發射的薩姆2導彈上演了一段驚心動魄的追逐戲,F18拋出誘餌彈、做出各種規避動作都沒用,最終還是被擊中。而電影長達幾分鐘的追逐戲現實中根本不可能,一旦導彈打了過來,飛行員只有2、3秒的時間做出決定。好萊塢這是拍追車戲上了癮,天空不是公路,導彈和飛機的速度也不在一個級別上。除了地對空導彈外,還有空空導彈,空空導彈的速度更快,一旦戰斗機被這樣的導彈鎖定,幾乎不存在逃逸的機會。
即便從戰史上來看,能成功躲避導彈的戰機也是屈指可數,連F-15都能被也門胡塞武裝擊落,說明戰機在導彈面前是非常脆弱的。當然,戰機的躲避概率還要由戰機的種類、導彈的性能來決定,可不管是哪一種戰機,在先進的導彈技術之下,被鎖定之后成功躲開的概率不超過10%,樂觀一點的說有20%,而飛行員逃生幾率不超過50%。正因如此,才會努力研制隱身戰機,降低被雷達發現的可能。